不久前,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出臺實施《東莞深化兩岸創新發展合作總體方案》(下稱《東莞方案》),此方案引發兩岸及海外高度關注。那么,《東莞方案》的發布出臺將為在莞臺資企業帶來哪些新機遇和新空間,下一步東莞將會如何來推動方案的落地見效,將從哪些關鍵重點來發力實現“四個新”的目標定位,如何幫助臺資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東莞市發展和改革局總經濟師邵勇日前接受中評青年東莞訪問團一行專訪,全面介紹解讀了《東莞方案》,詳細回答了一系列大家所關心的熱點問題。
邵勇首先向訪問團一行介紹了《東莞方案》的政策背景。他表示,東莞是臺商進入大陸最早的地區之一,在東莞過去的30多年里,從農業化到工業化歷程中,臺企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從早期東莞去招商引資發展工業經濟,到如今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臺資企業和港資企業發揮重大作用。其中,港資帶來了生產訂單,臺資既帶來生產訂單,又引進來領先技術和生產模式,教會了我們如何建廠辦廠,如何生產各類電子設備。隨著越來越多臺商臺企來到東莞,約2005年左右形成高峰,在東莞創辦了大陸第一所臺商子弟學校、廣東首家臺資醫院臺心醫院,留下有許許多多的“臺灣元素”。
邵勇表示,在兩岸交流合作中,東莞地位重要、作用突出。臺商臺企在東莞經濟發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深度影響了東莞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是東莞經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近幾年,受到各種外部環境乃至國內經濟形勢變化,臺企的發展勢頭有所放緩,但我們始終高度關心臺企,積極助力臺企實現更好發展。與此同時,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深入推進,東莞和港澳地區交流合作持續加深,比如東莞與香港機管局合作的空港中心項目,將香港機場相關功能和服務延伸到東莞。臺企通過東莞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可以說,未來空間十分廣闊、合作潛力巨大。基于這個背景,我們積極謀劃《東莞方案》探索兩岸融合發展的新路徑,得到了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于今年9月獲得國務院批復同意。下來,我們將認真落實,全力全心把它做好做實。
邵勇表示,非常期待更多臺灣地區的企業和老百姓了解認識到《東莞方案》,感受到我們積極去推動兩岸創新合作的決心、信心和誠意。同時也歡迎更多的臺企和臺灣青年創業者到東莞來創業就業,真正把兩岸合作領域推向更深、更廣。他說,《東莞方案》以產業為核心內容,產業發展離不開人的參與推動,所以,方案很多內容涵蓋了人文交流、人才政策等方面內容,我們希望能以此為契機加強與臺灣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共同開展產業對接、科技創新方面合作對接。目前,方案制定了基本框架,隨著東莞與臺灣的交流不斷深化和擴大,人員往來密集程度更加頻繁,相關具體政策也會進一步完善更新。
以下是專訪具體問答內容:
中評社記者:《東莞方案》受到兩岸各界高度關注,請問東莞下一步將會如何切實推動方案的落地見效?
邵勇:東莞將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立足對臺交流合作基礎和粵港澳大灣區資源稟賦,聚焦“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的城市特色,通過“1(機制)+3(一批政策、一批載體、一批交流活動)”的方式,切實推動方案落地落實。
一是建立健全推進機制。我們已經成立了東莞深化兩岸創新發展合作工作領導小組,由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領導小組組長,成員單位有市臺港澳事務局、市發展改革局等單位組成。主要統籌推進東莞深化兩岸創新發展合作工作,研究審議重要政策文件、重大項目平臺、重點領域改革創新及年度事項任務等,以列表式明確工作要點,確保《東莞方案》得以順利實施。
二是加快出臺實施一批惠臺政策。我們已經組織臺商協會、重點臺企,通過召開座談會、實地調研等方式,了解企業發展現狀、主要要求以及未來發展方向。在此基礎上,我們正在研究制定扶持臺企在莞發展的個性化政策,在推動產業合作、人文交流、爭取上級支持等方面精耕細作。
三是打造謀劃建設一批合作載體。我們已經聯合部門有代表性的臺企,聚焦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等莞臺優勢產業合作領域,正在規劃建設一個高水平的莞臺產業合作園區。正在組建東莞兩岸創新發展基金,為臺企臺胞在莞投資興業提供堅實保障。推動松山湖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提質升級,吸引更多優秀青年來莞就業創業,招引更多初創期的企業孵化。
四是舉辦一批高質量的交流活動。10月27日,我市舉辦了“莞臺融合發展35周年暨東莞市臺商投資企業協會30周年活動”,積極營造尊重、關愛、支持臺商臺企發展的良好氛圍。下來,我們將把握《東莞方案》重大契機,積極承辦國家級兩岸人文交流合作項目,打造公共文化活動標桿性項目。
中評社記者:《東莞方案》提出了“四個新”的目標定位,請問在實現這四個目標中,東莞將會從哪些關鍵重點來發力?
邵勇:今年,東莞明確了“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的城市特色,“四個新”的目標定位以及兩岸創新合作也是基于東莞這個特色和城市定位延伸出來的。
一是全力打造兩岸產業創新發展的新引擎。東莞在深化兩岸科技創新合作方面做了很多基礎性工作,取得一些積極成果。比如成功獲國家批復的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引導塊,在大朗建設了中國首臺、世界第四臺脈沖型散列中子源,科技力量正在不斷進入東莞。依托這些科技設施,我們的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不斷取得新的科研成果。臺灣歷來在很多產業領域具有較強創新意識,比如電子信息產業尤其是芯片產業,且電子信息產業尤其手機產業是東莞支柱性產業,因此,我們認為莞臺在產業合作具備扎實基礎、前景樂觀,我們希望從產業創新角度為兩地合作注入新的元素、帶來新的商機,充分發揮兩地科技、產業的優勢,進一步兩地深化產業鏈供應鏈的合作共贏。
同時,我們也將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先進制造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優勢,深化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引導支持臺資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推進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合作發展,共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二是全力打造兩岸科技創新合作的新高地。2020年7月27日,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批復同意東莞松山湖科學城與深圳光明科學城共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引導塊,東莞建成了中國首臺、世界第四臺脈沖型散列中子源,科技力量正在不斷進入東莞。依托這些科技設施,我們的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也不斷取得新的成果。這既是科技源頭創新,也是科技成果轉化體系過程。我們也希望引入臺灣地區創新資源力量開展務實合作,參與到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各項建設工作,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重大科研平臺,推進創新要素培育、科研技術攻關、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
三是全力打造兩岸社會人文交流的新樞紐。不管是產業、科技,都離不開人的交流。我們希望以《東莞方案》為紐帶橋梁,加深相互理解、增進互信認同,攜手臺胞臺企共建兩岸交流合作平臺,實施更多人文融合項目,打造更多青少年交流品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城市環境,為臺胞在東莞創新創業和就業就讀等提供更優質生活圈、更便利的配套條件。
四是全力打造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交流合作的新平臺。探索推進粵臺港澳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深化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創新發展試驗平臺,將有利于促進臺胞臺企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更多分享大灣區大發展大機遇。這方面工作是創新性工作,很有必要,也很有價值。我們希望通過爭取一批試點落地,加快探索推進與港澳、臺灣規則對接和機制對接,積極妥善解決一些機制不聯通、規則不銜接的問題,攜手共建設互認互信的合作平臺,打造趨同港澳的國際化營商環境,打造國際一流的灣區城市面貌。
中評社記者: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速推進的背景下,《東莞方案》為在莞臺資企業深入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來哪些新機遇和新空間?
邵勇:粵港澳大灣區是大陸開放程度最高、發展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東莞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在兩岸經貿交流和人員往來方面具備良好基礎。自2018年以來,國務院臺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相繼出臺《關于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31條”)、《關于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26條”)、《關于應對疫情統籌做好支持臺資企業發展和推進臺資項目有關工作的通知》(簡稱“11條”)等政策,鼓勵與促進臺資企業在大陸投資發展。
東莞深入貫徹落實國家“31條”“26條”“11條”等政策舉措,并結合東莞實際出臺了“莞臺77條”,在深化莞臺經貿合作、推動臺資企業實現倍增、促進莞臺社會文化交流合作、支持臺胞在莞實習就業創業、便利臺胞在莞居住生活等5個方面形成了77條具體措施,為臺胞臺企融入大灣區建設,拓展內需市場,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增進兩岸親情提供有力保障。
展望未來,我們希望發揮東莞所能所長,助力臺企更緊密擁抱大陸市場,享受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機會。一是在臺企競爭力提升方面,圍繞《東莞方案》,謀劃出臺一系列有利于臺企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比如支持臺企技術改造、開拓國內內銷市場等。二是在科技創新和研發投入方面,我們會多措并舉加強賦能支持。目前,國家提倡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我們希望借此機會幫助臺企參與到大陸市場的競爭格局中來。我們注意到,東莞以及大陸其他地方的臺企普遍面臨一個共性問題,即臺企早期的加工貿易模式(從外面接單、進料,然后直接出口),與國內市場沒有任何交集關系。雖然臺企產品質量可靠,比如玩具、家具等質量甚至高于國內標準要求,但由于受限原來有經營銷售模式導致臺企優質產品很少進入國內市場。
國內市場體量很大,消費能力持續提升,為臺企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和機會。我們也希望通過這個方案進一步探索研究推動臺企參與國內市場競爭,不斷將一些短板補齊、短板弱項做強。當然,這需要政府、臺企、商協會等方面共同努力,合力解決。在此我們很歡迎臺企臺胞提出寶貴意見及工作建議,幫助我們進一步改善和提升工作。
中評社記者:東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先進制造業中心,擁有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千億級裝備制造產業集群,與臺灣地區高端制造產業契合度高。您認為,莞臺在電子信息產業方面將如何能夠“強強聯合”,促進形成世界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邵勇:我個人覺得主要是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聯合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充分發揮東莞大科學裝置、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等各類平臺高端要素集聚作用,吸引臺胞臺企參與東莞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等重點領域的重大產業項目。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集群申報認定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推動智能裝備集群等培育成為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促進兩岸現代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另外,國家、省和東莞都有不同層次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于東莞來說,電子信息、高端裝備都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電子信息這個領域很廣闊,不僅是在手機芯片,甚至是手機上某一個部件里的相關領域,包括新能源汽車也有電子信息及裝備制造的部分,其創新點以及新興的內容很多,比如算力算法、人工智能等。東莞現在發展集成電路產業,我們所選擇的賽道其實就是半導體化合物,不是傳統硅類的芯片,主要包括氮化鎵和碳化硅兩類,其芯片應用主要是工業器件。
臺灣在芯片領域有著很強的一些技術儲備和人才儲備,在這個方面東莞和臺灣就有很好的合作機會,尤其是臺灣在人才培養方面有很大的優勢。臺積電歷經這么多年越做越大,做到全球第一,已經形成了芯片或是相關人才的培養機制。因此如果能夠在人才培養方面實現有效的合作,對于電子信息高度裝備的發展將會很有利。如果能夠推動人與產業的合作,并且在一些產業里面共同催生出一些新的產業,促進兩岸現代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這是我們希望努力的方向。
另一方面推動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我們希望臺灣的一些科技成果能到東莞進行落地生根,形成一些產業化東西。東莞的一些科技機構和科技設施能為臺灣的科技創新去提供一些支撐和服務,尤其是科技成果的轉化。因為東莞大科學裝置是源頭創新,雖然和產業有著密切的銜接,但目前為止產業領域的應用主要是頭部企業和大企業進行一些技術攻關。大陸的市場很大,我們這邊的基礎條件比較好、產業配套又非常齊全,尤其是在這邊進行轉化、中試和孵化之后,可以直接推向市場,不論是轉化的速度和市場前景都令人有比較好的期待。
中評社記者:“東莞制造”走向“東莞智造”過程中,東莞將會如何幫助臺資企業加快轉型升級?
邵勇:對于臺資企業,我們將一視同仁,出臺的扶持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符合條件的臺商均可適用。
東莞是“世界工廠”,特別是有眾多臺資制造業企業扎根發展,目前東莞正處在產業轉型升級關鍵時期,我們將全力支持東莞臺資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發展,發展服務型制造新業態。支持符合條件的臺資企業在大陸上市,支持臺資企業充分利用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試點政策。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集群申報認定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探索對東莞符合條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給予政策支持。深入開展惠企暖企行動,一如既往地幫助臺商臺企深耕大陸、開拓國內市場,深化與國內產業鏈供應鏈融合發展,積極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同時,也在積極推動企業走出去,比如依托“一帶一路”去擴大雙循環銷路,既做內銷,又做外銷。總之,盡我們所能幫助臺企發展的更好,照顧的更好。
中評社記者:《東莞方案》強調要推動兩岸企業合作“走出去”,參與共建“一帶一路”,請問能否具體闡述一下這方面的構想?
邵勇:東莞將持續擴大對外開放,為臺商臺企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搭建平臺,鼓勵臺商臺企通過中歐班列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或地區發展貿易,支持臺商臺企到我市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或地區設立的合作園區發展。推動口岸通關模式改革創新,探索出口貨物快速通關“直通車模式”,積極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市場采購貿易方式,支持在綜合保稅區內開展“兩頭在外”的研發、維修和檢測業務。積極組織臺商臺企參與“粵貿全球”活動,利用廣交會、進博會等各類促進平臺拓展國際市場。鼓勵企業用好用足對外投資扶持政策,進一步擴大政策的知曉度和覆蓋面。加強涉外法律服務宣傳培訓,提升企業應對各類風險挑戰的意識和能力。
中評社記者:隨著《東莞方案》的出臺實施,東莞下一步將會推動出臺哪些有利于集聚臺灣人才的政策措施?
邵勇:一是加快建設兩岸交流合作平臺。創新兩岸各界廣泛交往的方式方法,積極承辦國家級兩岸人文交流合作項目。構建莞臺輪流展演合作機制,打造公共文化活動標桿性項目。二是暢通人才就業創業渠道。推動出臺有利于東莞集聚臺灣人才的政策措施,研究賦予東莞實施臺灣地區專業人才職業資格高度便利化管理的權限,建設更多臺灣青年創新創業載體。三是營造安居樂業優良環境。積極試點開展臺灣居民來往大陸便利化改革,探索實行與臺灣地區人員往來更加開放便利的出入境管理措施。深入推進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在政務服務、公共服務和互聯網領域服務事項全流程便利化應用,逐步實現臺胞在東莞生活與東莞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中評青年東莞訪問團于11月28日至30日赴東莞參訪報導,行程包括拜訪東莞市臺港澳事務局、東莞市發改局,參觀東莞市臺協、東莞理工學院粵臺產業科技學院、東莞臺商子弟學校、臺心醫院、臺商大廈、臺達電子(東莞)有限公司、東莞徐記食品有限公司并采訪有關負責人,以及舉辦“東莞深化兩岸創新發展合作的實踐與機遇”座談會。
中評青年東莞訪問團由中評社的七位青年團員共同組成,訪問團團長為中評社助理總編輯兼采訪主任、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助理林艷,訪問團成員包括:中評社助理總編輯兼國際部主任郭至君、中評社編委兼研究部主任束沐、中評社新媒體主任高映竹、中評社港澳部副主任盧哲、中評社記者段曉魯、陸文煜。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